自十五大以來我國連續出臺惠農政策,這些政策的制度基于一定的理論背景和實際經濟形勢,一方面,順應了農民消費能力和需求升級的趨勢,取得了一些成
績;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國惠農政策的一些弊端,如政策實施和制度初表相違背,政策缺乏一個長效機制等。以“家電下鄉”為例,試圖探尋惠農政策持續有效發揮
作用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家電下鄉;惠農政策
1由“家電下鄉”實施看我國惠農政策的弊端
1.1惠農政策缺乏合理的梯度
國家在制定對貧困地區家電補貼標準時沒有考慮到貧困地區的市場分級。而是一律給予13%的補貼。這樣只能滿足部分富裕農民的需求,而一些貧困地區的貧困農 民仍然只能望洋興嘆。以冰箱為例,對于較低市場售價2500元的冰箱,農民只能享受到325元的補貼,而且買得起不代表消費得起,昂貴的電費和為數不多的 冷藏食品使得國家的激活消費的政策經常是形同虛設,原本買不起的現在還是買不起。這與激活農村消費能力,發掘潛在消費能力這一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大相徑庭。 由此可見,我國大多數惠農政策的制定沒有真正的針對農民群體進行實際的調研,對于受惠群體也沒有一個很好的區分,惠農力度沒有一個合理的梯度。而是將整個 農村市場看做一個大窟窿,盲目依靠財政去填補,結果往往是收效甚微。
1.2惠農政策的實施環節過于繁瑣
對于“家電下鄉”不少農民一開始都是拍手稱快,直夸黨的政策好,但是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卻是苦惱又無奈,不少農民感嘆“報銷的程序太復雜了”。一些雖然人 在城市打工,但戶口卻在省內其他農村地區。雖然按照政策規定可以在省內任一“家電下鄉”銷售門店購買下鄉產品,但是,購買“家電下鄉”產品之后,必須回戶 籍所在地去領取補貼款,有時他們回去申領補貼的車費還要高于他們所獲得的補貼,常常導致他們不愿意購買“家電下鄉”產品。上述情況也反應了我國惠農政策實 施普遍存在的一個弊端。由于我國特殊的權利結構體系和傳統的全力實現機制,導致我國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成本激增。這些成本往往來源于我國政策實現機制過于繁 冗。
1.3惠農政策的實施缺乏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
家電產品使用離不開相應的消費環境和條件,目前,不少地區農村公共產品供應不足,基礎設施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家電下鄉”效果。良好的電力設施是使用 家電的基礎,而在我國農村電力設施并不完善,這使得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缺乏基礎條件。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也并不可少,對于經濟能力稍好、有購買力的農民, 他們可能考慮到未來子女婚嫁和贍養老人的開支和自己防老的儲蓄而放棄購買。這就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體現。所以僅有“家電下鄉”是不夠的,還 需要配套完善基礎設施,不僅讓農民買得起、用得起,更要舍得買。
同時下鄉產品的售后服務也不能掉隊。如,一些生活條件較好的農民家庭,彩電、洗衣機等家電需要更新換代,但他們需要的一些產品不在補貼范圍。還有些農民寧 愿在未指定“家電下鄉”的商店購買電視機,而不愿享受政策在指定的商店購買,原因是同樣的產品,未指定商店的價格僅僅比“享受政策”后高20元,但卻是送 貨上門、帶安裝調試。